查看原文
其他

从医专一路考进斯坦福!看完他的传奇经历,我和3位曾经的医学专科生聊了聊……

医脉通medlive 医脉通 2022-09-21



导读

大医院进不去,基层医院不愿去,这就是处于“夹缝”中生存的医学专科生。


来源:医脉通
作者:米子
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


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,泰山医学院,首都医科大学,斯坦福大学,有谁会将这四所大学联系到一起?


他,做到了!


何世豪,27岁,山东菏泽人,他从一名专科医学生一路过关斩将,成为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医学博士,目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留学,主要从事烟雾病发病机制及认知障碍的相关基础研究。


从2013年到2022年,“拼了”二字贯穿于何世豪9年的求学时间中,他面对的可能不只是艰难,而是一次次的自我挑战。


这段“上学轨迹”之所以被网友称为“神话”,是因为稀少。而在这个世界上,大多数人终是“普通人”。


那些曾经的“医学专科生”,如今都过得怎么样了?我们特此找来3位医生聊了聊……



01

院前急救医生:医生没有高低贵贱


刘祥,41岁,院前急救医生。


专科医学院校毕业后,他就进入了县医院,工作了近20年。院前急救的医生流动性很大,刘祥是坚持最久的一位。


院前急救医生是为了解除现阶段危害病人最大的症状,尽可能维持其生命体征平稳,确保其安全到达医院进行下一步治疗;而急诊医生主要针对病因治疗,改善患者症状。这两者接诊病人的思路,完全不同。


“院前急救医生救人更要快、准、狠,并且特别考验一名医生的心理素质,再加上要24小时随时准备出车,所以很多来的年轻医生都扛不住,待一段时间就走了。”刘祥医生从个人角度分析了院前急救岗位留不住人的原因。


他很乐观,常对自己说,“我们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代,现在县医院临床专业都没有招聘专科学历的计划了,并且我们还有编制,近几年招来的医生大多都是人事代理。”


刘祥的同龄同事像他这样的有很多,在县医院有个稳定的工作,待遇在当地算中等偏上,有个不错的住所,然后生一两个孩子,在一家医院一干就是一辈子,稳稳当当的,都很知足。


但随着时代的进步,各家医院对医生的要求也高了。目前一般的县医院都属于二甲医院,各科室招人学历对标的是:护理、医技和行政以大专为主,本科更佳;临床以本科为主,研究生、博士生来者不拒且多多益善。


“考个专科分,学医怎么就业呢?”这是现在大家对医学生的刻板印象,并且现在大家都普遍喜欢找专家看病,留给年轻医生的锻炼机会少了,就更别提医学专科生了。


“其实医生没有高低贵贱,但前提是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专业技能能够说服别人。”如今,刘祥也早早考取了本科学历。



02

诊所医生:必要时可以逼自己一把


王华,37岁,诊所医生。


与其说是诊所医生,不如说是诊所老板。王华毕业于一所地方卫校,中专毕业后在老家县城开了一家诊所,“当时进不去县医院,没办法,生活所迫,只能逼自己一把。”


县城的诊所有很多,想要开得长久,王华深知不能技不如人,“开始比较难,由于新开张,病人比较少,我就抽着时间看书,白天看了晚上看,在给病人看病过程中也注意积累经验与教训,后来也考取了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,现在诊所也有了起色。”


其实只有当地人才知道,王华的诊所有多火!去那看病的人需要一大早就过去排队,甚至还有人专门从几十公里外的乡镇赶过去的。每到冬天,输液大厅更是躺满了病人。


在经营一家诊所时,王华还提到除了技术,更要重在服务,“诊所不同于公立医院,公立医院的医生是医院给发工资,而我们是病人给我们发工资,但不能瞎开药、开贵药骗老百姓,那最后会毁了自己。”


来王华诊所看病的老年人居多,为了方便他们吃药,王华每个都用价格比较实惠的药,一顿顿的用一张张纸包好,很有效。“或许再加上我性格比较好,爱说爱笑的,所以大家得了小病都喜欢来找我。”


懂得经营,为人和善,再加上有点小“野心”,目前王华在当地除了拥有这家比较大的诊所外,又开了十几家药店,分别坐落在县城和几个乡镇,她负责在诊所看病,她老公负责经营各大药房。


“我以前的同学们在公立医院的不多,甚至大部分都转行了。”王华的成功,或许更取决于她的性格——积极进取,乐观向上,具有同理心。



03

社区医生:医无止境学无休


李光,23岁,社区医生。


临床医学专业的分数线很高,甚至有的专科院校超过了其他地区的本科分数线,但李光从小就想当医生,最后为了学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专科。


没想到工作后才发现,和刚毕业的本科生、研究生相比,专科生不仅晋升空间有限、薪资待遇低,还会经常遭受别人的冷眼和不公,“经常有人会说,‘你们连个肚子疼都看不了,活该去不了大医院’这类的话。”


在李光所在的社区医院,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上的医生,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很少,大部分在取得执业资格后也就跳槽了,选择县医院或者去待遇高一点的民营医院。


“在我们这里,如果你学习就属于异类,大家普遍不看书、不读文献,每位医生会的医学知识就那么多,仿佛永远停滞不前,就这样熬到退休。”


选择社区医院看病的人很少,每天能看十来个人就算不错的了,来的也大多是患有常见疾病,如果是重病人也会转诊到大医院,“其实道理大家都懂,肯定是不认可我们的医疗技术。说真的,我们这里的抢救成功率真的低得可怕,换作是我,我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家人接受这样的医疗水平。”


患者越来越少,医生业务越来越生疏,最后社区医院成为了专门给婴幼儿打疫苗的地方。


“我是不想过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了,最近我再考虑辞职,计划继续考本科,如果可以的话就继续往上读,毕竟很多大医院的起步都是研究生。”现实没有打败李光,在他眼里仍旧认为“医无止境学无休”



编后语


有个奇怪的现象,三甲大医院人才需求永远处于饱和状态,而基层医院人才需求又永远有严重缺口。


2012年曾有一组数据,国家每年培养约60万名医学生,只有约10万人能穿上“白大褂”。


试问,其余的50万人都去哪了?


其中,应该有一大批医学生是毕业于专科院校。


从目前现状来看,三甲医院临床科室要博士生,辅助科室要硕士生;县医院要研究生、全日制本科生;乡镇医院要本科生、专科生;村卫生室要专科生、中专生。


也就是说,学历越低,只能越往下沉,但是又有很多人接受不了基层,所以有大部分的专科医学生被迫选择了转行。


大医院进不去,基层医院不愿去,这就是处于“夹缝”中生存的医学专科生。


人员分配现象影响着分级诊疗制度,分级诊疗制度又决定着医生分配问题,这或许不是一种良性循环。


如果换一种思路,低学历人才可以按一定比例进入大医院工作,高学历人才可以给予高待遇引进小医院任职;急重病患者可以在小医院同样得到治愈,常见病患者可以社区医院集中得到治疗,是不是就可以回到那个“在乡镇医院也可以生孩子”的年代?


对医院和社会而言,希望对医学专科生包容更多些,给他们更多学习的机会,毕竟我国还处于医生严重稀缺的阶段,留住人才才是目前所需要的。


对医学专科生而言,对自己各方面要求更高些,毕竟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,未来很大几率也只会对医生要求越来越高,技多才能不压身。


像何世豪这样的非凡之人还是少数,也许大多数怎样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高度,但是可以努力把平凡活成不平庸。


什么是不平庸?


刘祥的院前坚守,就是不平庸。

王华的敢于挑战,就是不平庸。

李光的不满现状,就是不平庸。


当然,不能仅仅用学历去评价一名医生,但现实是——学历仍旧是各大医院的敲门砖,这扇门进不去,就很难摆脱世俗的枷锁。


(为保护受访者隐私,本文所有人名均为化名)



责编|米子

封面图来源|视觉中国





精彩回顾

➤ 当月工资仅1元,绩效低于后勤行政岗?医生薪酬待遇何时才能真正提高?

➤ “没有护士看着,住院医7天就得下岗,医院也挺不过一个月!”你服吗?

➤ 人员短缺、过度劳累!美国1.5万名护士罢工,英国25万护士或将罢工

➤ 广西:这类医务人员可提前1年申报高一级职称!| 医脉3分钟

戳这里,更有料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